蒙培元: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——在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上

方先生不辟道佛,并不表示宋明儒没有辟道佛的立场及有力的立论,重点是,宋明儒的入道佛及辟道佛究竟是有立场的错置?还是只有理论形式的互用,而无立场的错置,更无体系的含混?笔者以为,宋明儒辟道佛的立场应予尊重,这是三教份际的问题,道佛亦不能对儒学惟肯定而不批判。

天非人不尽者,意即天若离开人能即无以充尽而实现之者。[10] 参见:杜保瑞,2010年10月,<牟宗三以道体收摄性体心体的张载诠释之方法论反省>,《哲学与文化月刊》437期。

蒙培元: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——在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上

尤其可贵的是,以象山之心学上阳明心学再上蕺山性学的说法,此一说法,正是工夫由心向性、由显向密逐步升级层层转密的方式,此说笔者甚为同意。前说性宗,以下说心宗,性宗心宗虽立名於蕺山,实际上谈的是工夫理论的模型,然而,牟先生的诠释,却逐步走上存有论形上学的模型。姚希孟说其退藏微密之妙,从深根宁极中证入,非吾辈可望其项背。这是一条鞭地顺本心即理之本心为一呈现而说,故为显教也。圣学於孔孟处即已灿然,後人的发挥都是依圣教而深化的道理,不必高此低彼、自作聪明展开内部战争。

笔者以为,说心说性都是理论发展的模型转变而已,究其实,孟子已心性并说,後儒的系统不管是主要强调心还是心性同置,都是共同预设心性的系统,象山、阳明岂无孟子性善论的预设,而只是说心的系统?蕺山两分心性二宗,也只是在理论的精细度上更为深入,而并不是有提出不同於孟子、象山、阳明的理论模型。针对致知和诚意的差异,牟先生对蕺山的转变可以接受,但是对蕺山对致知系统的批评则不能接受。故时人云: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。

证之当时史实,如梁惠王欲让位于惠施,燕王哙竟传国于子之,知其时让贤思想已极盛行。政治失轨,可以塔影响及于民事。其书曰: 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。在道与物之间,别有象之一级。

则试再问,当春秋时,亦有此等现象否?试熟玩《左传》一书,所记春秋二百四十年间事,大抵皆贵族阶级自身内部相互间之动乱争夺为主耳。则《老子》书之晚出于庄周,又复何疑耶? 又《老子》曰: 服文彩,带利剑,厌饮食,财货有余,是谓盗夸。

蒙培元: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——在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上

小民庶人,则尚非当时治乱之主体。而何有乎如《老子》书之所谓百姓之好智多欲好动而轻死乎?此乃王官之学,流散入民间,诸子兴起,百家竞鸣,乃始有此现象。今《老子》书,则多言治天下,少言治国。王弼注:凡有皆始于无,故未形无名之时,则为万物之始。

老子曰: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,宣王悦之,廪食以数百人。故公孙寿虽知祸之将及而不能退,不敢退,乃使其子为之也。又其次则曰好动,盖尚智多欲则好动,其事相引而起。

然当知此等辨论,乃庄子所以反驳惠施之名数的万物一体论而设,不谓后人,如《老子》书作者,乃即取此以言万物之生成也。凡此种种,所谓尚智,多欲,好动,轻死,凡《老子》书中所认为民之难治者尽在此,故尤为圣人为治之所先也。

蒙培元: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——在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上

盖既谓道生天地万物,而道则无可指,故道即是无。今其书如《天志》《尚同》《兼爱》《尚贤》,一义一题,虽亦有子墨子曰云云,然固不拘于对话。

以马为枢,则其四环皆非马。观于《论语》曾子之所言,知其当时之政治背景,确为属于封建时代,贵族世袭之制度未破坏,让贤禅国之理论未兴起,故言之云云。然荀书如《议兵》诸篇,亦复仍遵旧规也。孟子称大王居邠,事狄以皮币犬马珠玉而不得免。继史而有论,论又晚出于史。而墨家之所以证成其兼爱之说者曰天志,此为墨家思想之初期,今当暂称之为天志的兼爱论,或宗教的兼爱论。

故《老子》书中言道,其含义与庄周不得不违异。天之苍苍,其正色也,其远而无所至极邪,其视下也,亦若是则己矣。

其言曰:四时之序,成功者去。所谓道生一者,此一究何指?所谓一生二,二生三者,此二与三又何指?试问在道与万物之间,别有此所谓一二三三者,究属何等?所谓三生万物者,此三究是何物?故老子此条,实费分解。

王弼注语,似有脱误,极难明了。而自庄子以下,其所谓道者,又绝非昔人之所谓道矣。

万物之迁化不居即是道,道即是万物之迁化不居。此孟子所谓保民而王,莫之能御也。盖在战国晚世,必有此刍狗之譬,先已流行,《老子》书特浑用之,而《天运》篇此章乃详述之。故宋牼立论凡三大纲,一曰情欲少,不欲多。

而后世道家特喜言玄天。天地之间,其犹橐龠乎。

其语与《孟子》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极相似,亦可断为战国时人语,非春秋前所有。《老子》书之文体,侪之荀公孙之俦则类,推之《论语》之前,则未见其为妥惬也。

又曰: 自本自根,未有天地,自古以固存。战国百家中最先出者为儒,然孔子弟子七十人,多数惟在鲁卫诸邦,尚未见当时民间之尚智而好动之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也。

《论语》之书成于孔门,记言记事,仍是往者史官载笔之旧式也。以与尔邻里乡党乎?当时孔子门弟子,得附圣人之骥尾,其在当时,可谓甚煊赫矣。惟此一节,与《老子》书相似。孟子不嗜杀人者得天下,乃窃其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大下之句。

何以谓之托六尺之孤?此因古者贵族世袭,父死子继,先君临崩,孤子方幼,则择大臣而托之,不闻有举君位而让之此家传统之外也。《左传》襄公二十二年,臧武仲如晋,雨,过御叔。

故圣之与王,在春秋以前人,绝未视为一体。然庄子此节,实系晚出伪羼。

此缘其书诵习既熟,爱玩者多,故虽有确证,未易启信。而《庄子》内篇则又绝无此论也。


阅读更多

热门文章

(function(){ var bp = document.createElement('script'); var curProtocol = window.location.protocol.split(':')[0]; if (curProtocol === 'https') { bp.src = 'https://zz.bdstatic.com/linksubmit/push.js'; } else { bp.src = 'http://push.zhanzhang.baidu.com/push.js'; } var s = document.getElementsByTagName("script")[0]; s.parentNode.insertBefore(bp, s); })();

友情链接: